联系电话:159 6451 2855

传奇生物的收购谈判陷入僵持;医药电商利润还能撑多久;CXO还没有出ICU共3条快讯

发布时间:2024-11-18 03:54:15     作者: 必威betawy官方网站

  最近,一则市场传闻默默在国内业界流传开来:传奇生物的收购谈判因为价格问题而陷入僵持状态。

  基于目前情况,Stockwits的分析师对收购成功率给予了50%的预期。“实际上应该比这个概率更高。”来自CAR-T行业从业者陈索(化名)对这项收购的心态要更积极一些。

  据陈索了解,谈判焦灼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传奇生物的各股东态度不一致。“小股东基本满意,但大股东对交易价格不满意,觉得卖方有压价的嫌疑。”他说,“但是之所以说成功的可能性高,是因为如果不出手的话,未来要背的风险更大。”

  陈索所说的“压价”和“风险”,都和传奇一开始发起收购谈判的起因直接相关。

  早在两个月前,一家名为StreetInsider的新闻媒体报道称,传奇生物已聘请投资银行Centerview Partners 帮助其董事会评估该公司的收购要约。这家投资银行曾在2023年底,以比公司市值溢价 86% 的价格帮助阿斯利康和亘喜生物牵线成功。

  业内一致认为,在传奇的核心产品Carvykti进入上升期之际,公司突然接受收购邀约,直接原因主要在于公司和其母公司金斯瑞在今年春天卷入了美国《生物安全法》的一系列漩涡之中。但大国博弈不该成为影响项目价格的核心因素。

  根据此前业内猜测,收购的溢价区间在30%-50%左右,这也让这次交易的收购价有望达到150亿美元。“对于传奇这样一个企业来说,这样的价格没能达到预期也能理解。可惜的地方在于现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Carvykti刚刚被批二线,销售上的不确定性比较大。”陈索分析道。

  Nature曾有文章预计,Carvykti其销售峰值有望在2027年达到50亿美元。而在去年,这款刚上市一年的产品刚刚突破5亿美元大关。根据今年已经放出的季报数据,市场认为Carvykti在今年的销售能够撞线亿美元。

  在如今CAR-T群狼环伺的高强度竞争下,Carvykti能在多快时间内兑现销售峰值,将决定了传奇生物的资产价值。而对于这一点,行业内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4月30日,两名众议院议员致信FBI 局长和国家情报总监,要求对金斯瑞和其三个子公司进行情报简报,其中就包括传奇生物。

  值得注意的是,写信两名议员之一Raja Krishnamoorthi正是《生物安全法》的最初倡议者。就在9月10日,联邦众议院就禁止与某些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进行全体投票,法案以306票赞成,81票反对获得通过,将提交参议院。

  尽管信件中提到金斯瑞和子公司的经营“不一定等同于非法行为”,但鉴于其“在全球行业中取得主导地位”的愿望,要进一步了解其现有情报和执法信息,并评估它们试图取代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的影响。

  这一信件引发了市场震荡。4-6月,传奇生物在美股价几乎跌到谷底,比2-3月的近70美元/股跌去了三四成。

  2023年,金瑞斯从美国市场获得收入5亿美元,在总营收中占据60%。且在公司的客户中,不乏美国的政府机构:自 2023 年以来,金斯瑞已收到来自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HHS)、农业部 (USDA)、国防部 (DOD) 和事务部 (VA) 的美国政府合同,总价值数百万美元。

  未来,金斯瑞也许面临着海外订单下滑的考验,这一预兆已在上半年初现:根据半年报,公司非细胞疗法外部收益2.81亿美元,同比下降0.2%。CDMO业务上半年收入4040万美元,同比下降37.9%。

  “传奇的CAR-T业务几乎支撑起了金斯瑞的全部增长点,对它的意义绝不在于某一款产品的销售额。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对收购额的看法可能和市场普遍看法不同。”一名投资人说到。

  在这名投资者看来,在切割传奇生物后,金斯瑞大概率还要再重新打造一个biotech板块,才能稳住投资者的基本盘。“最快的方式当然是直接买,不管是管线还是公司。”他说,“但买回来以后,肯定还是要几亿几亿地输血,同时还有其它子公司要养;这样想来,一百亿其实也不那么够花。”

  在经过两年左右的市场验证后,传奇与强生合作的Carvykti已经超越了BMS的Abecma,成为最畅销的BCMA CAR-T细胞治疗产品。

  去年,Carvykti的总销售就达到了5亿美元。根据强生7月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务报表, Carvykti的二季度销售额达1.86亿美元,上半年合计销售额3.43亿美元。而市场的预期是今年的销售有望突破10亿美元。

  原因之一就是今年4月,FDA正式批准Carvykti被用来医治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二线治疗。随后,欧盟委员会(EC)也批准了这一二线适应症。根据传奇的二季度业绩说明会,这一提线所带来的收益未反映在二季度年报中,但新订单中已经有50-60%的比例来自二线。

  另一利好消息则是产能的提升。公司表示,7月份开始,随着Cartitude-5入组完成和诺华代工厂的临床试验产能获批,下半年商业化产能将明显提升,三季度和四季度均将有一定的环比提升。

  产能限制是盘绕在很多CAR-T产品头上的魔咒,由于需求量巨大,强生曾暂停了推进Carvykti在英国的报批程序。此前,传奇生物的首席执行官黄颖曾分析过Carvykti供应受限的两个因素:一是全行业的慢病毒载体短缺;二是设计和培养治疗性T细胞的能力或槽位受限。

  为此,强生牵头的一系列行动都旨在缓解供应压力:将一部分生产委托给诺华,七月份其位于新泽西州莫里斯平原的工厂开始步入临床生产;一家位于荷兰的强生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投产,以支持Carvykti的慢病毒成分;传奇在比利时根特工厂也将在2025年步入商业生产。

  然而,即使Carvykti目前正处于适应证、产能两头开花的良好势头,一些业内声音对其前景却没那么乐观。

  “达到50亿销售峰值的预期,是假设Carvykti能进入一线疗法。”陈索说到,“但价格依然是门槛。即使医生能用,病人用不起,也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目前,传奇生物的CARTTITUDE-5和CARTTITUDE-6两项临床试验分别是与一线药物医治、与骨髓移植对照。其中,CARTTITUDE-5做的是关键头对头3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束时间在2026年左右。

  而在2026年之前,是否会有更便宜、效果更好的治疗方式出现,谁也说不准。

  目前,仅BCMA CAR-T这一赛道就已经站满了人,国内选手就包括了驯鹿医疗、科济药业、西比曼生物等。而新疗法的涌现也在搅动市场格局:BCMA/CD3双抗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上也体现出不俗效果,除了强生的Tecvayli和辉瑞的Elrexfio已被FDA获批外,再生元的Linvoseltamab也在今年提交了上市申请。

  除了安全性更好、可以连用等优点外,双抗产品的价格看上去也非常容易接受。Tecvayli每月的费用为39500美元左右,尽管最终花费取决于患者的疾病进展,但比起Carvykti一次性售价46.5万美元依然“亲民”不少。

  “强生几乎包揽了骨髓瘤的前沿疗法,所以它是不愁没牌打的。”陈索提到。作为目前业界认为最大有可能成为收购案“买方”的公司,这一点也让它在价格谈判上站在了比较有利的位置上。

  除了明星产品Carvykti以外,CGT行业对传奇此公司的关注还在于其实体瘤相关管线月,传奇生物与诺华就特定靶向DLL3的CAR-T疗法签订了总额超11亿美元的独家全球许可协议,包括其自体CAR-T细胞疗法候选药物LB2102。这是一款用来医治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产品,出海成功也代表着公司在实体瘤CAR-T产品的开发商,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除了LB2102以外,传奇生物的实体瘤布局还包括针对胃癌、胰腺癌的Claudin18.2产品和针对肝癌的GPC3产品。

  实体瘤对于CAR-T产业来说,是一个早晚都必须走向的出口。而之所以目前全球在这方面没办法取得突破,其中一个原因主要在于实体瘤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抑制因子,不利于CAR-T细胞的存活。而根据传奇生物介绍,目前公司开发的技术方法,可以在T细胞上表达其它的蛋白或者受体来对抗抑制因子,以达到抗干扰且保持细胞疗法的增殖能力。

  早在2021年,时任公司首席科学官的范晓虎就曾表示,公司的下一步工作将以攻坚实体瘤为主线。但实际上,这一任务进度依然进度缓慢,尽管大部分实体瘤管线期,但三年后依然未有管线期。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做CAR-T太烧钱了。像传奇这样一个企业,只能选择一两个管线主推,不太可能实体瘤和血液瘤一起抓。”陈索说到。

  由于在临床数据上看到了希望,这两年公司的主要目标被转换成了尽早将Carvykti推上一线。市场预估,以此为目标的临床项目CARTTITUDE-5已经花去了 4亿美元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分身乏术的传奇生物在实体瘤进度上必然会落后。

  传奇生物靶向Claudin18.2的管线期阶段;而竞品科济生物的CT041在2022年3月就已确定进入2期, 在今年6月的ASCO年会上,科济对目前的临床数据来进行了口头报告,在疗效和安全性上都表现积极。

  也许被收购本身对于传奇生物而言,依然存在偶然与无奈的因子;但对公司的管线——尤其是那些为了短期目标而不得不暂缓的管线来说,被一家MNC接手也许是一件幸事。作为一家擅长早期开发的纯正biotech,传奇的“放手”也许会让更多管线曲塑造一些新的“出传奇”。

  从往年“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到现在“例行公事”,短短几年,医药电商仍旧发展壮大,医药电商人的心态却经历了大起大落。

  笔者作为其中一员,犹记得2020年和2021年的618、双11,大家熬夜分享起跳,群聊到凌晨三点也不觉疲惫。但今年开始,从医药电商同行的嘴里,听到最多的话,不是“内卷”,就是“大环境不行”。每逢大促群里鸦雀无声,即便一两人打破平静,也无外乎表示销售额和日常相比没特别大的差异,纷纷调侃“洗了睡”,玩笑中透露着些许的失落。

  据米内零售观察显示,2020年网上药店(药品+非药品)零售销售规模达为1592亿元,同比增长59.0%,为近年来增速最高峰。疫情推动了消费者的购药习惯从线下转变为线上,医药电商迎来发展黄金期。

  医药电商巨头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在疫情销售高基数基础上,近3年依旧保持了增长趋势,特别在盈利方面,增长十分可观:2023年,京东健康实现收入535.3亿元,同比增长14.54%,归属于本企业所有者的年度盈利21.42亿元,同比增长463.49%;阿里健康实现收入270.27亿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8.83亿元,同比增长64.6%。

  平台都在增长,为什么己方的销售额增速却没有与平台保持同步?不仅如此,利润同比还在下滑。

  最终,经多方沟通求证,大多数人会发现,其他药企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存量竞争成为常态,品牌增速放缓,甚至会出现负增长。高速增长者凤毛麟角。

  阿里从传统的供销模式逐步尝试包销模式;京东推出全新的百亿补贴,买贵双倍赔,价格直逼美团;拼多多甚至有“自动跟价”这样“逆天”的功能,全网实时跟价。

  然而,追求销量的同时,平台也需要利润的支撑,更低的供货价格、更高的返利以及更加优渥的营销费用,是平台年年都会对药企提出的需求,平台政策也自然而然的向能提供这些条件的企业倾斜。

  各类销售政策,最终的落脚点依旧是平台降价促销。药企损失了利润,市场低价屡禁不止,恶性循环就此诞生。而不降价就没有销售,存量就转移到了另外的品牌,药企面临两难的境地。

  2022年的双11,电子商务行业似乎与当时的天气一样,迎来了寒冬。平台嗅到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从2023年开始,宣导商家从大促基调,逐步转变为日销基调,弱化大促氛围,重视日销累积。

  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活动却形成了常态化。为了唤醒消费者的消费冲动,各大平台开始365天变着花样搞活动,打折节、焕新周、新风潮、乐活节、秒杀节、好价节...,活动层出不穷,实则换汤不换药。仅仅八月份,某药企天猫旗舰店参与的平台大促就高达8场。

  价格战愈演愈烈,也导致了平台立场的改变,从服务消费者与商家, 变成了“讨好”消费者。

  长期以来,药品都不支持无理由退货退款。允许退货的情况一般是有质量上的问题的,例如,页面没有说明但是药品临期,药品包装破损、粉剂/颗粒剂受潮、片剂/丸剂炸裂等。亦或买卖双方因其他原因协商一致退款。

  这一点是有法可依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第一百七十三条明确说:“除药品质量原因外,药品一经售出,不得退换。” 这规定不难理解,药品性质过于特殊,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影响都很大,一旦售出再退回,很难再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因此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原则上是不得退换的,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共识。

  然而自今年起,各大药企的品牌旗舰店均遭遇了平台支持花了钱的人药品申请“退货退款”“仅退款”的售后案例。

  平台本着提高服务体验,留存用户的意图,只要消费的人申请售后,平台一般会站在消费的人这边。举个真实案例,消费者觉得药品口味不好要求退款,即使卖家以没有质量上的问题不支持退款为由拒绝,平台也可能支持买家的售后申请,而这样的判定结果甚至不需要卖家的同意。

  平台趋势难以违抗,而商家们也只能迫于接受,药企对此苦不堪言——退款率飙升,利润面临损失,甚至有些恶意买家,利用平台政策钻漏洞,轻轻松松实现“0元购”。

  国货产品的崛起,给了新品牌、新产品更多的机会。消费者也更愿意尝试这些新事务,同时也更注重产品的体验度、性价比。

  从传统电商的人找货,到兴趣电商的货找人,新品牌、新产品通过新媒体迅速崛起。种草投流的风潮席卷各行各业,创造了许多一夜打爆新品的神话。

  嗅觉敏锐的药企,从中窥见了巨大的潜力,依托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紧跟时事热点,产出大量文字、视频内容,进行全网种草、投流,配合电子商务平台的促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打爆新品,如知原药业的丽芙甲硝唑凝胶,万晟药业的蔓迪米诺地尔搽剂,仿佛一夜之间风靡全网。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老牌产品,虽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但长时间不出现在大众视野,也会逐渐被市场淡忘。产品具有生命周期,消费者需要反复教化,不具备种草投流能力的品牌,在电商运营眼中,约等同于不具备发展潜力。

  在这样的新媒体浪潮推动下,很多药企主动加入想要分一杯羹,而更多的药企实属被迫卷入——他们不具备成熟的推广人员,没有相应的推广门路和能力,但每年的预算表上都有信息流和cid的一席之地。

  在各大招聘网站上,不难看到药企纷纷招聘抖音电商运营、小红书电商运营,而实际面试者寥寥无几。某新一线城市知名上市药企,招聘小红书运营时间近2年,却未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入职者:接触过小红书的,却没接触过小红书电商运营;做过电商运营的,却又没接触过小红书。药企想要培养自己的新媒体运营团队,难度可想而知。

  预算充足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代理公司,实操广告投放业务,目前我们正真看到的头部品牌,如蔓迪、海露、21金维他、迪巧等,均是通过代理公司投放。即使ROI从2到1再到0.5,药企电商决策者也不愿轻易放弃这块“风水宝地”。

  从2022年开始,小红书、抖音、快手陆续开放OTC类目,为医药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24年1月,抖音甚至解除了处方药的销售限制。药企从常规的种草、投流,演变为开设企业自己的品牌店铺。推广的方式、形式也慢慢变得多,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站内投放渠道。例如小红书推出的乘风平台,含括创意生产、智能投放、数据分析、人群定向、搜索直投直播六大核心营销能力,打造一体化电商营销平台,逐步完善平台工具与商家经营链路。

  新平台玩法分别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不再以竞价和折扣作为主流销售手段,而是以优质的内容对消费者进行患教,让消费者购买行为实现“认知-种草-深度种草-购买-分享”的完整链路。

  企业生产内容有两种主流方式,一是培养自己的内容团队,快速大量的产出内容,在企业的品牌账号宣传。这极大的考验了药企对线上内容的制作能力和传播能力,而显然很多药企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法虽传播成本低,但曝光有限。二是找到相关赛道博主合作,由博主生产优质内容,依托博主的粉丝群体和影响力,将产品快速推向目标群体。

  值得关注的是,慢慢的变多的消费者不再迷信大博主的带货产品,转而更加相信素人的消费体验,以素人真实产品测评为主的内容,有时候更能打动消费者,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对于传播方式,药企也可以直接和平台合作。品牌可以在平台上洞察消费需求,找准产品卖点,创造优秀品质的内容。平台也可以根据产品定位,筛选人群标签,精准匹配,以信息流或笔记投流等方式,帮助企业让优秀品质的内容快速出现在目标人群视线。

  即便目前,很多药企在抖、快、红店铺的日销额仅以千元计,品牌决策者仍旧保持乐观:阿里京东已经属于成熟业务,而兴趣电商属于纯增量。

  目前平台允许商家以短视频、图文形式推广 OTC 药品,但暂未开放药品直播权限。不少药企已经通过保健品,迫不及待的卷入直播赛道。品牌方愿意陪平台一同成长,等待平台政策的变化和风口的来临。

  即便市场环境越来越艰巨,毋庸置疑的是,对比别的行业而言,医药电商仍旧处于较快的增长时期。2023年,网上药店的零售规模达到3004亿元,增长率为15.2%;线%,医药电商线上规模远达不到线下销售规模,但线上增量的绝对值是线倍!

  随着社会老龄化、消费习惯的改变、政策的利好,医药电商仍大有可为。但未来可能更加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和行为转变,发现、关注、改变、行动,通过消费者熟悉的方式,让产品走向消费者眼前。培养自身能力,顺应时代变化,保持绝对信心。

  9月20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官网发布NDAA(国防授权法案)终稿,显示参议院版本NDAA纳入93项修正案,其中不包含引起市场热烈关注的《生物安全提案》。

  鉴于《生物安全提案》在早前6月11日同样未被纳入美国众议院NDAA,意味着其短期内走NDAA路径打包立法的途径失败。据悉,《生物安全提案》立法途径有两种:一是走单独立法路径,需要与参议院协商法案修改、投票、两院递交总统等步骤;二是走NDAA打包立法路径。同样考虑到11月份总统大选、美国国会大量席位换届选举,《生物安全提案》在年内单独立法落地概率较低。

  从消息面角度解读,至少在短期内,《生物安全提案》影响对于名单上的企业可以说指数级下降。受到消息影响,上周五尾盘,以药明系为首的一众CXO公司出现大幅拉升。不过,这种强势的走势似乎没能在周一持续。

  那么在被“推出急救室”之后,从长远来看,CXO龙头们存在配置的价值与机会吗?

  目前整体国内创新药产业链受到海外市场影响的扰动非常大,无论是从抓新药Biotech的α,还是基本面仍比较坚挺的CXO收入占比以欧美MNC主导而言,彰显了海外资本和海外市场对国内生物科学技术行业的重要性。

  反观国内市场,尽管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但给创新药产业链市场增量比较有限,其取决于行业投融资周期、支付体系和政策端的扰动,目前显然不处于最佳状态。药明康德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DDSU)2021年业绩慢慢的出现下滑(2021年DDSU收入12.51亿元),2022-2023年收入同比下滑22.49%和26.9%,2024H1收入规模仅剩0.8亿元,如此状况可见一斑。

  上一轮的CXO行情见顶定格在2021年的7月,最直接的导火索是CDE发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其不仅解决了过去国内部分创新药研发同质化、临床资源过分占用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国内新药开发需求的部分削减。

  国内CXO龙头药明双雄、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均在2018-2019年期间完成IPO,正好上市不久后赶上了2019Q3开启的新一轮降息周期,行业公司在内外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实现了一次次超预期的业绩兑现,而股价也在内外资强劲做多情绪下加速轧空。

  后视镜的角度看,国内CXO上涨周期的结束较美国加息周期开启拥有一定的前置性,其中由多种因素使其前置,包括订单层面精细化数据变化、估值模型的难以为继以及海外对于货币政策周期变化的前置性预期等。

  有投资者可能发出疑问,美国降息与生物科学技术国内资产是否脱敏?答案是曾经有一段时间走势脱敏,因为现在资金可去的亚洲国家更多,比如“印度、日韩或东南亚”;但此现状被国内生物科学技术创新内生所切断,无论是优质创新药资产的创新程度、数量以及性价比,还有国内CXO龙头们的执行效率、接轨国际化(比如康方双抗AK112获得海外资本认可和百济泽布替尼美国放量等事件、《生物安全提案》短期内立法可能性极大降低),海外生物科学技术资金都无法忽视,降息周期必定带来行业的回暖,但强度可能不比前一轮降息周期。

  海外生物科学技术行业的复苏较美国降息开始的节点具备一定前置性,据Crunchbase的数据,2024Q2美国市场创新药VC&PE投融资情况持续保持正增长,且环比2024Q1增长进一步提速。

  另一方面,2024年全球生物科学技术行业回暖也越来越明显,主要基于两个特征:1)Biotech公司融资规模达到2015年来的顶配水平;2)尽管融资事件数量不如之前,但平均融资单笔金额变大,2024H1至少有50家公司已筹集了1亿美元的资金。

  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生物科学技术缓慢复苏的同时叠加美国带头降息,国内创新药资产和CXO必将受益;同时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今年美国生物科学技术IPO的不少Biotech背后都有中国创新药物资产的身影。

  当然,短期《生物安全提案》立法靴子的落地并不意味着中长期立法风险的解除,所以就当下的预期情况,寻求自身更多基本面的支持。

  近几年来,中国医药外包市场总量以一个很快的速度提升,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CXO市场规模(包括CRO、CMO、CDMO等)从2018年的548亿元增至2022年的14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5%。

  但对于部分中国CXO的龙头而言,公司已通过这段红利期完成了从1-10的转变;如药明康德2018年时收入为96.14亿元,扣非净利润15.59亿,而2023年公司总营收翻了超过3倍达到403.41亿元,净利润翻了超过5倍达到97.48亿,成长的速度可谓恐怖。

  再以药明康德为例,从上市到2021年周期顶点,最高静态市盈率超过100倍,最低亦不低于50倍,展现了成长股应有的估值溢价。

  跨越过快速成长周期之后,增速下滑,同时估值溢价也消失,估值回归到正常的区间。但除了行业及货币政策周期因素外,地理政治学因素加速了CXO行业的快速下跌,大部分行业公司距尚义路周期高点下跌超过70%,市盈率跌到10倍出头的同时,市净率低于2或者1.5倍十分常见。

  虽然不能期望CXO再回到上一轮周期疯狂的估值水平,但现有的估值体系,基本将CXO企业与“传统的制造业公司”划等号,中期来看显然不具备合理性。不过,短期来看CXO龙头们均处于“新冠一过性收入”后的过渡期,需要一段时间重整旗鼓,再次构建长期稳定增长的盈利模型。

  以器械一哥迈瑞医疗为例,2021-2023年公司在行业大环境较差的背景下,依旧交出营收净利润同比20%增长的答卷,公司静态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稳定波动。迈瑞医疗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估值体系,对于投资者评估CXO龙头长期估值有借鉴意义,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参照系。

  国内CXO的估值(相对P/E)从过去对比海外CXO高溢价,到如今出现一定估值折价。

  据招银国际全球CXO估值比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海外部分龙头CXO普遍收入2023-2026年预计增速为中个位数,净利润增速以高个位数和低双位数为主,即便其中大部分市值较大,部分公司即便到2026年估值仍然不低。

  反观对中国的CXO分析,给予的增速预期实则同样不低,但至少到2025-2026年,部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P/E将降至个位数,PB也趋近于1这样的水平,吸引力无疑彰显。

  当然,最终能否达成预测还需实打实的业绩说话,但目前看来CXO似乎“不能更坏了”,除了前面提到地理政治学因素影响短期出清外,如凯莱英、昭衍新药等行业龙头2024Q2业绩出现积极边际改善:订单环比前一个季度大幅度增长,而龙头药明康德则在2024Q2实现了营收和利润端的环比改善。

  另外,在高盛2024中国峰会上药明生物管理层表示:“得益于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客户的项目需求保持活跃,公司8月新订单势头持续强劲”,这似乎也加深了投资的人对于国内CXO公司2024Q3业绩持续验证的期待。

  结语:中国CXO公司尽然已经跨过了最肥美的成长期,但当前估值水平之低存在不合理性。虽然《生物安全提案》短期影响有出清趋势,但带来估值修复动力持续性有限。

  新一轮的降息周期到来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无疑是一个崭新的机会,而CXO公司们消除投资者疑虑的方法无他,便是一个季度一个季度的向市场展示订单和业绩的环比改善,这是破除投资者对《生物安全提案》潜在影响疑虑的最佳方法。

  1305万仿建54棵椰子树,说建就建说拆就拆,从铺张到浪费仅凭某些人一句线万亿美元 特朗普版化债 将在世界掀起滔天巨浪

  谁适合当财长?马斯克公开发言引特朗普过渡团队不满!有美议员推动调查其“通俄”

  伊姐周日热推: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戴假发的人》......